作者: [美] 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7-05
ISBN: 9787508674278
~~滚到底部有网盘下载链接~~
内容简介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变得无处不在。鼠标轻轻一点,我们就坐拥一座巨型图书馆。然而,我们并没有因此就离真相更近。相反,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早已习惯于凡事问搜索引擎,并形成了一种“搜索即相信”的认知模式。当社交网络把数字人类带入一个个彼此隔绝的线上群体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真相与谎言在互联网中交织,知识与观念混为一谈,情绪宣泄掩盖了事实分析。联网的世界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彼此的观点,但同时也制造了浮躁的气息。因此,本书作者呼吁,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提高自己对知识与信息的甄别和理解能力,不仅知道“是什么”,也要多问“为什么”;我们应该注意防范隐私的泄露以及互联网上的数字霸权;我们要随时跳出藩篱,拾回理性,因为我们不是数字人,而是拥有智慧的真实人类。
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
美国著名哲学教授,康涅狄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曾获得该学院优秀研究奖。他专注于真理、民主、公共话语和技术伦理的研究,是《纽约时报》哲学专栏的长期撰稿人,其作品也获得《纽约客》《华盛顿邮报》《连线》等媒体的广泛认可。
作者是美国哲学教授,康涅狄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长期专注于真理、公共话语和技术伦理的研究,是《纽约时报》哲学专栏的长期撰稿人。
迈克尔·帕特里克·林奇
美国著名哲学教授,康涅狄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曾获得该学院优秀研究奖。他专注于真理、民主、公共话语和技术伦理的研究,是《纽约时报》哲学专栏的长期撰稿人,其作品也获得《纽约客》《华盛顿邮报》《连线》等媒体的广泛认可。
作者是美国哲学教授,康涅狄格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长期专注于真理、公共话语和技术伦理的研究,是《纽约时报》哲学专栏的长期撰稿人。
目录
推荐序 互联网时代的真实与自由
新型社会传媒与虚假信息
共同认知规则是一种怎样的公共价值
互联网时代的批判性思维
前言 你的认知被“困缚”在网络里
01 信息圈下的数字人类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人总是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欢迎来到互联网这座巨型图书馆
02 搜索即相信
几乎无所不知的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并不对信源的可靠性负责
真正的智者从不轻信一面之词
为什么你值得信任?请上传理由
03 情绪“联网”
诉诸情绪导致群体分化
互联网无限放大了观念之争
凡是涉及判断,背后都有价值标准
寻求科学的认识论原则与思维方法
04 真相、谎言与社交媒体
一个血腥又混乱的战场
我们是我们,还是社交网络构建的产物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所相信的就是真相
高贵的谎言正在频频误导大众
警惕带有偏见且欠缺理由的“事实”
05 隐私与自主的悖论
我们正在用隐私来交换安全与便利
隐私的价值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信息滥用者总会为信息滥用找到借口
更隐匿的侵犯是对自主权的损害
知识可能是透明的,但权力不是
06 云端的群体认知
知识的网络地形图
我们的认知中总掺杂着别人的思想碎片
个体的认知水平常常决定群体认知的高度
走出自我的小圈子
07 知识的政治经济学
互联网真的让认知变得更民主了吗
互联网的垄断现象加剧了认知不平等
改变廉价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方式
08 正视理解力
大数据带来的“大”知识
数据分析并不能代替经验与理论
真正理解后才能给出最好的解释
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将理解当成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09 成为强大的认知者
信息技术永远不能替代人的思维
我们是人,不是互联网的工具
致谢
新型社会传媒与虚假信息
共同认知规则是一种怎样的公共价值
互联网时代的批判性思维
前言 你的认知被“困缚”在网络里
01 信息圈下的数字人类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认知方式
人总是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欢迎来到互联网这座巨型图书馆
02 搜索即相信
几乎无所不知的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并不对信源的可靠性负责
真正的智者从不轻信一面之词
为什么你值得信任?请上传理由
03 情绪“联网”
诉诸情绪导致群体分化
互联网无限放大了观念之争
凡是涉及判断,背后都有价值标准
寻求科学的认识论原则与思维方法
04 真相、谎言与社交媒体
一个血腥又混乱的战场
我们是我们,还是社交网络构建的产物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所相信的就是真相
高贵的谎言正在频频误导大众
警惕带有偏见且欠缺理由的“事实”
05 隐私与自主的悖论
我们正在用隐私来交换安全与便利
隐私的价值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
信息滥用者总会为信息滥用找到借口
更隐匿的侵犯是对自主权的损害
知识可能是透明的,但权力不是
06 云端的群体认知
知识的网络地形图
我们的认知中总掺杂着别人的思想碎片
个体的认知水平常常决定群体认知的高度
走出自我的小圈子
07 知识的政治经济学
互联网真的让认知变得更民主了吗
互联网的垄断现象加剧了认知不平等
改变廉价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方式
08 正视理解力
大数据带来的“大”知识
数据分析并不能代替经验与理论
真正理解后才能给出最好的解释
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
将理解当成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09 成为强大的认知者
信息技术永远不能替代人的思维
我们是人,不是互联网的工具
致谢